以 “ 不用考试,能帮孩子上某名牌大学 ” 为借口,男子贺某先后诈骗 4 名学生,共获利 32 万元。 3 月 11 日,北京市朝阳区警方远赴陕西,将涉嫌诈骗的贺某押解回京。( 3 月 14 日《京华时报》)
骗子固然可恨,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是必然的。但从这起案件中,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第一,家长为什么会犯糊涂?我们知道,进入高校学习是要经过考试、录取等严格选拔程序的,别说名牌大学,就是普通高校,也不可能不用考试就能被录取。我们发现, 被骗家长绝大多数具有如下特征: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但家长又望子成龙心切;一味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不惜代价碰运气;通过亲属、熟人或朋友,四处打听所谓的“能人”,最终辗转找到骗子,主动求骗子帮忙;而一些骗子则往往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第二,学生为什么要进高校学习?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就是为了学知识,长本领,假如你的学习成绩不佳,不具备进入高校学习的条件,仅是靠金钱和靠关系挤进高校,老师的授课还是如同对牛弹琴,不但学不到知识和本领,更是浪费青春,纵然混得一纸文凭,也是废纸一张!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想必大家都已经看清楚了,许多本科生的就业远不及高职生,这充分说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真本事。
第三,高校录取的某些环节是不是有漏洞?有些 骗子利用考生和家长对国家关于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中有关“机动名额”、“弹性名额”,以及部分高校的“保送录取”、“提前录取”、“定向招生”、“委托培训”、“联合办学”、“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和由于首次招生生源不足而进行“二次录取”等有关政策的不甚了解,极力渲染其间的“漏洞”、“黑幕”,让考生及家长陷入到“这些政策不过是为金钱与权力的交易留了个口子”的主观臆想中,然后实施诈骗。这就需要有关学校和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公开有关政策,广泛接受监督,完全堵塞漏洞,更好地取信于广大考生和家长,不给那些行使诈骗者以可乘之机 。
2009 年高考临近,我们希望广大考生要加强考前备战,认真填报志愿,积极参加考试,以健康的心态和优异的成绩接受高校的选拔,进入理想的高校学习深造。广大考生家长除了当好考生的“后勤官”外,也要做到眼明心亮,为考生提出更多正确的参考意见,特别是要坚决拒绝某些骗子借此机会伸向你腰包的黑手,彻底断了他们的来钱之道,这既有利于考生、有利于家庭,也有利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