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正文

关工信息第23期(总第323期)

2013年06月18日 00:00 

 

 

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为先”与

“教学中心”的关系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斌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实际工作中,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的关系。

一、“教学中心”与“德育为先”命题的由来

对“教学中心”和“德育为先”关系的处理涉及对知识分子的培养,涉及对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从新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的角度来考察,它们源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红”与“专”之辩。毛泽东曾经提倡知识分子要又“红又“专”。邓小平于19783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红”与“专”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左”倾错误,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的要求”。

所谓“教学中心即对“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命题的简称。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这个命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拨乱反正阶段,邓小平于1978422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地提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对于“教学中心”的认识和处理是比较一致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深入,一些学校将“教学中心”的口号变成“智育中心”乃至“以应试为中心”,明显地偏离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这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德育为先”的概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德育首位”认识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教育界贯彻落实邓小平关于“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指示,大多数学校在实践中能够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学校出现了“智育第一”的现象。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针对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要求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串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随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又被党的十七大正式确认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时必须坚持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说,中华民族有重视德育的传统。例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就明确提出“蒙养之始,以育德为先”。蔡元培在提倡“五育并举”时也提出“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在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一直将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因此,“德育为先”实质上是对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的认识和实施。在德育的地位问题上,“德育首位”与“德育为先”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的关系

如何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的关系,这是教育教学实践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既需要继承中国历史上教育家的认识成果,又要全面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并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地丰富和发展这一方针。

第一,“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命题。“教学中心”是对学校工作中究竟以什么为中心工作的问题的回答。这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和学校工作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学校工作显然要以教学为中心,而不能以阶级斗争或政治运动为中心。同时,虽然学校必须贯彻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但学校工作也不能以生产劳动为中心。学校是人类社会产业分工过程中产生的、满足人们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需求、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根据世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教育规律,学校必然要以教学为中心。这里的教学既包括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又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识、技能的教学,还包括体育和美育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所以,教学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概念。“德育为先”则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而言的地位和顺序问题,是强调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起点、过程和终点,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德育为先”是强调学生要把立德做人作为接受教育教学的前提。

第二,“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是辩证的关系。德育的实施既离不开德育方面的教学,如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离不开其它学科的教学。因为知识教育和认知能力训练是道德教育、价值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学校德育和其它各种教育都要将课堂教学作为基础环节。同时,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也必须在全学科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作为一个先行目标。否则,学校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目标就无法完成。因为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为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供行为规范、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第三,“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统一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从学校的根本任务来看,无论是“德育为先”还是“教学中心”,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也就是服务于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

三、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的关系

虽然“德育为先”和“教学中心”是两个具有科学依据、历史缘由和现实针对性的提法或口号,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工作中的具体化;但是,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确实依赖于教育工作者高超的智慧。

第一,将“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于各科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德育为先”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又是贯穿于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的一种教育理念。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是要求学校将大量时间和课时用于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而是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在全学科教学中注意通过各种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在中小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学校在语文、历史、地理、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教学过程中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就是将“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过程的体现。当然,在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完全必要的。各级各类学校只有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和对学生的品德要求,把专门的德育课程教学、全学科课程教学及课外教学活动有机协调起来,才能实现“德育为先”和“教学中心”的统一。

第二,在教学工作中实现知识教育、技能训练和价值教育的有机融合。江泽民曾经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中国古代学校虽然没有专门设置德育课程,可思想品德教育却无所不在,学校德育的效果非常明显,这是因为他们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内容和形式之中了。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比古人更有智慧处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关系。从现代教学内容来看,学校应该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训练技能的过程中教学生如何做人。在教学形式方面,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各种教学形式均具有德育的功能。一般而言,科技教育、知识教育是价值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价值教育是科技教育、知识教育的导向和目标。当然,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均蕴涵着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业务课教师在自己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分离,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念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德育教师应该避免将思想品德教育与业务知识教育等同,避免德育过程中的知行分离,将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转移到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上来。教师只有将知识教育、技能训练和价值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第三,把“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全体教育教学人员的根本价值追求。从人类社会和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价值在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各级各类学校无论是坚持和贯彻“教学中心”,还是坚持和贯彻“德育为先”,都必须把“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全体教育教学人员的根本价值追求。教育工作者不能把教学仅仅理解为对学生进行单纯、片面的知识教育,也不能把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仅仅依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德育教师和德育机构来实施德育。学校也不能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价值教育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成为独立于生活世界的孤立实体。学校全体教育教学人员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实现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价值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其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013531日,鄂尔多斯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的指导意见(试行)》(鄂教基发[2013]15)

▲康巴什新区第二中学召开了“做孩子的朋友,让孩子找到依靠”为主题的学生家长会。

423日,达拉特旗树林召第七小学开展了“浸润书香、为人生奠基;畅游书海,享受阅读快乐”为主题的“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

▲用“五抓”解决留守儿童的“五失”——安徽省池州市关工委抓感情投入,弥补亲情缺失;抓资金筹集,解决生活失助;抓励志启发,纠正学习失管;抓安全教育,杜绝安全失护;抓心理健康,防止心理失衡。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艺术学校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的作用,组织他们对非法接纳未成年人和网吧超时经营情况进行清理和监督。

▲构建激励型、自主型德育模式——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德育探索:课程化的校本德育,多样化的实践体验,发展性的生活指导。

 

上一条:鄂托克前旗教育体育局开展严肃工作纪律整顿工作作风专项活动
下一条:我市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优秀课例评选活动圆满结束

关闭

网站维护:鄂尔多斯市电化教育馆    本站支持IPv6访问

地址: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大厦